【文章摘要】產品從立項到上線,中間需要很多的環節和碰撞,在整個流程中產品都是直接或者間接的參與者~那么作為產品經理的你,應該在每個環節中做哪些?如何做?今天我做了一些整理,與同伴一起分享!
新功能來了!
整體流程:提需求——捋需求——較真兒與確認——設計規劃——需求評審——技術評審——準備(資料/暖場)——發布上線
上述是作為一個新需求提出來至落地的一個基本的流程,相信很多產品都經歷過虐狗行為,就是一個需求剛剛提出來,還沒有經過任何整理,就著急讓我們出原型,讓UI去做圖,讓技術去做開發,然后上線——導致很多人以為我們產品就是畫原型的,NO,you are 錯了!這樣著急上線的產品有且肯定有坑,還是大坑!
下面我們來梳理下基本流程
一、提需求
提需求的都是有想法的,或者有切身需要的,此時我們需要確定的是:需求者和需求類型
1、需求者:職能部門、用戶、產品PM、市場剛需
2、需求分類:基礎需求、聯合型需求、亮瞎眼的創新需求、業務需求、反饋需求
我們合并起來說,提需求的職能部門可能是運營、市場、老板(我把他先暫定為一個人的職能部門)、上級領導等,他們提出來的任何需求肯定不是拍腦門想出來的,作為產品的我們,首先做到的是我們尊重任何一個人提出的任何一個需求, 然而需求到我們這里,我們要分析這是真的需求還是假的?或者他們提出來的需求只是一個面上的需求,并沒有很清楚的深入的表達本質上的需求,這些我們是需要分析和判斷的,若沒有這一步,結果可能是,需求剛上沒多久就瞎掉了,或者需求一個接一個,然而并沒有滿足最終的本質想法!所以第一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
深入思考并判斷需求的可執行性!
二、捋需求
當需求提出來后,我們做的是如何去捋需求,這里面我做了這么幾件事兒:
1、判斷真偽需求:上面說過了,判斷真偽的標準是深入思考并拿出結果去進行市場對比驗證
2、多問一句為什么:一個新的需求提出來后,我們需要問問為什么會有這么一個需求,這個需求提出來的意義在哪兒?對公司、用戶或者某個參與者是否有利?這個得想想,不能憑空做個需求搬運工,對吧?
3、場景重現:任何一個需求都可以用場景來度量,存在場景即合理!無論這個需求是針對用戶的、市場的、或者是公司本身的,都是需要一個場景來切入。將需求切入到場景里,看看可不可行(當然肯定會有一些非場景化的需求,這個不排除,我們只說正常的視覺產品里面的場景化重現)
4、市場調研:簡單來說可以根據同類產品的調研,用戶的互動訪談、數據型網站的調研或者團隊的腦洞time,試著看看需求是否可行
如果可行,那么可以進入到下一步!
三、較真與確認
較真有可能是跟自己較真,很多產品會默認為自己是用戶,很難做到轉身變小白~這個幾乎每個人都有,沒有太多高大上的解釋,就是潛意識。我們較真的維度確認下:用戶、公司、產品、盈利、公關效應。個人認為以上幾個點,能夠給任何一個點帶來效應,又不會產生負面影響的需求,就可以嘗試規劃著來做!
四、設計規劃
前三步如果說是和需求方、和市場、和自己較真確認需求的話,那么接下來就進入到產品的業務工作了,我們用一個流程來說,大概是這樣的:
確認需求——確認優先級——功能/內容板塊設計——參與者——流程設計——規則設計——UE——培訓準備
上面說的是幾個板塊和步驟,有些時候都是有交集的,比如我們在設計UE的時候突然想到,哇塞,有個板塊好像沒有不行,那么恭喜你!沒有考慮到位,把自己的坑填好了再說!
任何一部都是要形成閉環的,所謂的閉環簡答來說就是有入口有出口,一圈轉一圈~
五、評審
需求評審和技術評審
這兩個是分步驟來做的,就是先確認并闡述清晰需求規劃后在做設計,設計都準備完畢后,再去做技術評審
做技術評審的時候把該叫的人叫上,別遺漏了誰~至于技術評審會的效率和結果,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前期的準備,這是對自己功力的考驗,當然如果家里技術喜歡撕逼的話,可以參考上一篇文章【撕逼大會之需求評審】看看,有些小技巧僅供參考。
六、準備上線
這個里面就分是新產品上線還是迭代上線
如果是迭代功能的話,應該會比較順暢,需要準備的東西不會很多,選個黃道吉日,然后和技術們一起上線,這里面只有一點是需要做的,就是上線之后一定要把新的功能走一遍,畢竟測試環境和線上環境會有一定的差異性,你懂得~
如果是新產品上線,我的建議是提前了解下各家打算上線的商店需要準備的材料都有什么,上線規則是什么,最好提前都準備齊全了,要不然會耽誤產品上線的~
總結一下:
1、保持立場,無論是誰提出了什么樣的需求,一定要客觀的進行評判和預測,著急上線的產品,沒有幾個爆款,網易考拉上線一個活動有時候會提前半年就開始準備。
2、保證場景,沒有場景的產品是否等于沒有需求或者需求邊緣化?可以琢磨琢磨
3、打鐵還需自身硬,無論是產出物或者是去撕逼,一定先把自己塑造好
4、準備準備準備!無論任何一個步驟,都是需要準備和細化,別有漏洞!
友情提示:本文由@來源網絡 原創投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于產品壹佰并附帶本文鏈接